为什么有些人不做贼也心虚
自己从来没有做过贼,但为什么同事一丢东西,自己会像贼一样心虚,从而引发起很多误会?郑州的读者杨女士写信谈到了这个困惑,她在信里写道:“3年前,在单位工作,一位同事丢了香皂,我也用这种香皂,结果引起了误会。后来,她的香皂找到了,她向我道歉,但我无法原谅她对我的伤害。我一直没有搭理她,后是我离开了这个单位。以后,每到一个单位,都有一段不光彩的故事。今年又上演了这样的事情,一个同事包里4元居然少了5元。其他人都非常冷静,只有我一个人在紧张、焦虑,我必须找出这个贼来,否则大家肯定会认定就是我做的。3年了,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年都上演。这到底是为什么?”
不要想象大象在飞
对于这样一件看似荒唐的事情,郑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的黄家良咨询师说,可以有两个层次的解释:表面上,是自我暗示让她表现得像个小偷一样,从而“做贼心虚”;深层次上,她肯定隐藏着一个冲突,这个内在的冲突是她“做贼心虚”的根本原因。
暗示是一种很神奇的力量。黄家良说,它会引着我们去我们不想去的地方。
美国某棒球队一名伟大的投手,正准备给对手投球,他的队友走过来对他说:千万别给他出界的高球。这名伟大的投手出手了,球不仅飞得高,而且还出界了,甚至飞到了看台上。
这就是暗示的力量,当一个人对我们说,在下面的6秒里,不要想着大象在飞。那么,大象在飞的画面会在接下来的6秒钟里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你的脑海里。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那名伟大的投手接到的是一个矛盾的信息,出界的高球和千万别,队友将这两个信息叠加在一起,本意是防止他投高球。但是, “千万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暗示性比较低,而“出界的高球”是形象的,暗示性很高。这样一来,后者对投手的影响力远高于前者,所以让他投出“出界的高球”就不足为奇了。
她认为别人有意捉弄自己
“恶性的暗示循环只是表面现象,”黄家良说,“根本的原因是,她为什么这么在乎这种尴尬。”
其实,当身边人丢了东西并找贼的时候,我们的身体都会受到程度不一的暗示,而出现一些轻微的“做贼心虚”的表现。这一点在现在流行的杀人游戏中很容易看到,在寻找杀手的时候,一些新手很容易表现得像杀手一样,身体明显颤抖、流汗甚至语无论次。如果新手特别害怕被误解,那么他的反应就越强烈,也就越容易被“好人”误认为是“杀手”,从而被冤死。
杨女士的问题就恰恰在于,她特别在乎周围人的看法。
像今年,同事“丢了”5元钱,这是再小不过的一件事了,当事人都未必在乎,但杨女士特别在乎。她在信里写道:“我必须找出那个偷钱的贼来,如果自己不把偷钱的找出来,账肯定要算到自己头上。”
因为给“抓偷了5元钱的贼”赋予了“澄清自己3年的清白”这样的意义,杨女士的紧张就不难理解了。
黄家良说,次的香皂事件是一个纯粹的误会,杨女士一开始应该没有为此紧张,只是因为用了同样的香皂而被误会了。这个过程很正常,谁都可能遇到。但杨女士不寻常的是,因为这个误会,她和那个同事绝交,因为这个误会,她后主动离开了这个单位。
“这是很说明问题的,她为什么这么在乎别人对她的误解?”黄家良说。
杨女士的信中有这个问题的答案,她写道,自从香皂误会事件发生后,“后来自己做事一直都战战兢兢,总好像前边有很多陷阱,很多人在捉弄自己。”
也就是说,杨女士将香皂事件以及以后的事件看成了是别人“在捉弄自己”,无意的误会被她放到了“故意的恶意”上,难怪她会有这么大的反应。不过,黄家良说,杨女士的这种放大倾向是反应性,是一种自动思维,当这种事情发生时,她的反应是“别人在捉弄我”。而这个反应之下,必然埋藏着更深的原因:她对人有强烈的防御和不信任。
催眠治疗改变自动思维
像杨女士这样的情况怎么治疗呢?
黄家良说,这同样要分成两个层次来对待。首先,要告诉她暗示的道理,让她明白“不要……”这样的命令起的是反作用。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其次,处理她内在的冲突。像杨女士,她为什么这么在乎别人的看法,她又为什么形成“总好像前边有很多陷阱,很多人在捉弄自己”这种自动思维,必然有她的道理,她肯定在童年经历过一些被捉弄的事情,这些事情让她对人产生了提防和不信任。
“一次被捉弄的特别伤心的经历就可以让一个幼小的孩子形成提防的心理基础。”黄家良说,“按道理,我们应该辨证地去看问题,应该从很多生活事件中去总结人生哲学,但不幸的是,我们几乎都是在很有限的关键事件上形成自己的人生信条的,接着我们又把这些信条无限地推广到的生活事件上去。”
而治疗的关键就是去寻找并处理这些关键事件。对于如何处理,不同的心理治疗流派有不同的方法,黄家良喜欢的是催眠。
“如果让我治疗的话,”黄家良说,“我会在杨女士被催眠的状态下,让她和香皂事件的那个同事做一次沟通,这样可以解开这一次的结,让她体验到,这是一次误解。其次,我会寻找让她形成提防心理的关键事件,然后在催眠状态下疏通这一事件。这样做了之后,她的自动思维‘别人在捉弄自己’会改变,‘做贼心虚’的事件就不会再出现。”
“不要……”会起反作用
“不要想着大象在飞”和杨女士的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除了次香皂引起的误会,以后的事情中,杨女士每次都告诫自己“不要重复以前的那件事情,不要表现得像贼一样”,但“不要”这个词对我们的身体反应是缺乏影响力的,而“贼”这个词则有强大得多的暗示能力。并且,感觉到紧张的时候,她对自己的身体说“不要流汗”、“不要发抖”时,她反而容易流汗,容易发抖,也是因为“不要”这个词暗示能力低。催眠师在进行催眠的时候,不会使用“不要……”这种句式,就是因为它会引起作用。
俗话说“做贼心虚”,心虚的表现一般有脸红、身体僵硬、表情呆板、发抖和流汗等等。像这些身体反应,主要是受植物性神经系统(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所控制的。但是,对这一点,人们有一种误解,以为自己可以直接指挥。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很容易会形成恶性循环。
譬如,一个怕脸红的女孩命令自己“不要脸红”,但身体的植物性神经系统接受到的是“脸红”的指令。于是,她的脸更红了。这让她很紧张,她接下来下令“不要脸红”,但她的脸会更红。
杨女士的例子比较复杂一些,但也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恶性循环。她告诫自己“不要做贼心虚”、“不要像贼一样反应”,但这相当于暗示自己的身体去这样反应。结果,又一次令人尴尬的误会发生了。等下一次再发生同事丢东西的事情时,她会更加严厉地告诫自己“不要像贼一样反应”,这让她的身体反应更加强烈,于是尴尬再次发生。
- 上一篇:抑郁症丨你经常早醒吗?小心!这是一个重要信号!
- 下一篇:懂得心理暗示可远离抑郁症